熊冠星老师

2019-05-31 11:48:55 来源: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点击: 收藏本文

【人物名片】

熊冠星老师,中国管理研究学会会员,中国决策心理学会会员,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,华南师范大学硕士,暨南大学博士,美国南达科他大学博士交换生

 

 

 

【回归母校,不解之缘】

熊老师谈到,到华师任教与他曾在华师学习有一定的渊源。他说,在我的整个求学生涯里面,我在华师的这段时间是非常幸福的”当他知道拿到华师offer以后,他非常开心。虽然当时手上也有很多offer,但熊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师。而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,熊老师对于母校的回忆,让他感觉很幸福,所以来华师任教会比在别处多一点成就感和幸福感。当他看到学生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,他就会很想把他当初的经验传授给学生——也是他的师弟师妹们,希望他们少走弯路,能更好地成长起来。这也是他对母校的一种情结。

 

【青年教师,累亦难忘】

谈到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时,熊老师说,“我们把青年教师叫‘青椒’,‘青椒’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压力都非常大。”熊老师每天都处于超忙碌状态。但是最令他感动的是在华师拥有许多良师益友。他特别喜欢华师的环境,这种大家庭的和谐感让他感觉很有安全感和幸福感,也是他很重要的一种支撑。其次令他感动的是他的学生。熊老师说:“我喜欢上课,原因是我很喜欢我的学生。”在熊老师眼中,华师的学生,在很乖的同时,也很有创造性和互动性。在课堂上,熊老师会有很多新想法,会跟学生互动,会思考怎么设计课程,会在课程里面引入很多创新的东西,会试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。学生很配合,熊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也很开心。在上课的同时,学生学到了知识,熊老师相应的也会有所收获。有时候虽然熊老师很疲惫了,但他还是坚持去带动课堂的气氛,去激发学生的情绪。熊老师说,“讲大家感兴趣的东西,我就感觉我们在沟通、在交流。上完课后,我的成就感会很高。

 

【为师之本,德行兼修】

当被问及“您觉得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”时,熊老师回答,“作为老师,首先要有立德之本。”熊老师认为,作为老师,就要给学生做表率,所以老师的德行非常重要。他也经常会反思“作为一个老师,我的行为是否恰当?”第二则是态度。熊老师自身就是一个很积极的人,他认为,对于人生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的。在课堂上,熊老师会进行挫折教育,教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。而对待学业,同样如此。在熊老师所有的课堂上,他第一个问题就是:“你们来大学干什么?为了什么?大学跟高中有什么不同?”熊老师说,“我想迫使我的学生们想这个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我觉得大学的学习已不是像你们高中那样被动的学习,它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,获取知识并不只是为了绩点,更多的时候,是为了你的目标。”熊老师认为,第三个重要的品质,是老师本身的知识水平。熊老师会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,看到国内有很前沿的方法班,有时间就会去听一听,去看看最新的成果,因为他觉得“讲最新的东西才有意义”。熊老师学习前沿的东西,然后分享给学生,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世界。同时,因为讲课的需求,熊老师自身也在不断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。

 

【科教两抓,相互促进】

熊老师认为,科研和教学设计都是比较耗费精力的事情,但除去时间上的冲突,科研和教学本身并没有冲突。他认为,“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颗科研心,因为科研都是一些很前沿的东西。”熊老师经常会把科研和课堂联系起来,会在课堂上讲一些前沿的理论和科研成果。教学或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让他产生一些科研的灵感,而他也会把科研融入到课程中,促进教学,让课程变得丰满和前沿。他认为,在现代的课堂上,本质上科研和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。

 

【宝贵经历,开拓眼界】

在博士生阶段,熊冠星老师曾作为交换生到美国南达科他大学进行学习。在美国的这段时间,熊老师了解到了国外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,开拓了眼界,感受到了很多国内外的差异。但是熊老师谈到,中国这几年在硕博——包括科研方面的工作,发展得非常快,整体的培养模式,包括博士阶段的培养,差别越来越小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形势下,很多国际资源涌入。中国设备条件非常好,学术环境也越来越开放各种世界级学术大咖的前沿讲座比比皆是

再者是文化上面的差异。熊老师说,“去体验一下国外文化,然后在文化中看到差异,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和理念,然后结合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,这是很好的。”他建议同学们可以去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。熊老师经常跟学生讲,“一定要自信,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,全球化已经发展到“地球村”的程度。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开开眼界,目标会更加清晰,会更加懂得怎么样做得更优秀。”他还跟记者分享了他到哈佛大学参加一次顶尖会议时的感受,“周围坐着的顶尖学府的同学或者学者,他们和我都是做着同样的研究,做着同样的东西。这个时候,英语就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了。如果英语不错的话,就不存在沟通障碍。这时候,我会很有自信。

 

【中外差异,学会适应】

刚到国外时,熊老师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。

第一是饮食方面。熊老师笑道:“我觉得我们国家真的是一个很幸福的地方。到国外前三个月都是我自己做饭,因为吃汉堡、西餐这些东西,就会上火特别严重,而且肠胃也会不大适应。然后国外——比如美国,餐厅里常常没有热水这个概念的,出去点餐跟他们说hot water,服务员会很迷茫,如果要喝热的,只能要茶或咖啡。”当时美国学校中午十一点钟开始上课,一点钟下课,所以中饭很潦草,他说“常常是买一点冰冻的墨西哥肉卷,放在微波炉热两圈中吃,但坦白说不是很舒服。

第二是文化方面。在国外,很少看到人,因为国外的很多大学是在村里,熊老师笑称就是“好山好水好寂寞”。跟人打招呼的时候,因为人少,看到人就会感觉“哎呀,总算看到人了”,所以大家都会微笑,会很有礼貌,都很友好。熊老师刚到国外的时候,发现外国人的语速都很快,讲话的方式也不是书面上所学的方式,所以会不适应,但是逐渐就习惯了。熊老师说,“要把英文进行一些我们的本土化和他们的“本土化”,你会发现待久了以后,听英文会听的很溜,也许你的词汇量并没有上升,但是你知道了这句话在生活中应该怎么表达。而且如果我们讲英文,他们没有听懂,他们也不会嘲笑你,他们会帮助你、照顾你,所以不要害怕跟外国人讲英文”以前学习英文好像只是为了考试,但是在国外呆了一阵,他发现,英文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工具,只要敢说、敢练,英语水平自然就提高了。

 

【创新课堂,用心教学】

熊老师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在课堂上,熊老师以学科知识点为根本,以创新训练为拓展,同时辅以科研素质培养与方法论训练。传统的课程比较注重教授学科知识点,再辅以一些实践训练。而熊老师在顶尖会议学习了一些先进的高校授课方法后,会在原有的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,创新加入其他内容。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课堂上,熊老师在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点的同时,会加以科研素质培养和方法论训练,将学科知识点、创新训练、科研素质培养、方法论训练与课堂内容相结合,侧重于培养学生案例研究、案例分析、调查研究等素质。而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,则侧重于创新激发。在这门课程,熊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,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,结合课堂知识,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东西。熊老师提到,“我要求每个组要有详细的分工,因为我不希望有人搭便车,我希望每个人都参与进来。”虽然熊老师的课堂实践很成功,但他同时也感到烦恼,“我希望我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,但我做不到,因为我们的课堂太大了,我只能用一些特别的方法。”在美国留学期间,一些北美课堂的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,熊老师都会记录下来。熊老师说,“我想学生运用所想所学去探索一个感兴趣的话题,而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。我觉得能相遇就是一种缘分,在课堂上我们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。”熊老师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——比如学习金字塔,让他很受益,他就会把它运用到课堂上来,希望课堂能更高效。熊老师谈到,“